1. 硅谷海盗

2006年年底我开始关注科技尤其是IT新闻,间或看到一些关于Apple的新闻,当时并没有太深的印象,甚至连iPod是神马都没搞特别清楚。

2007年1月初看到一些新闻风传Apple即将推出智能手机,当时仍然感到莫名其妙——手机都已经人手一部了,有什么特别的。那个月的月底,iPhone发布了,看到了iPhone的demo,很是吸引人,但仍然不清楚业界为何视其为划时代的产品。

2007年另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是第一次看到了《硅谷海盗》(The 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其实当时是受《加勒比海盗》的影响,对海盗片非常感兴趣,在网上看到
《硅谷海盗》中有“海盗”两个字,就下了。下完一看这电影一开场就是比尔.盖茨和鲍尔默等人打牌泡妞的镜头,很黄很暴力,当时的我很喜欢。直到看完之后才明白,原来该片的主角不是比尔.盖茨,而是一个叫Jobs的人,这个人是Apple公司的创始人,心里有些失望。由于当时鄙人孤陋寡闻,只知道比尔.盖茨牛X的不得了,全然不知原来盖茨当初竟然是Jobs的小弟(后来看到2007年D5上Steve Jobs和Bill Gates两个人的采访,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觉——盖茨虽然比乔帮主年长两岁,但在帮助面前一副谦卑的姿态,而乔帮主尽显老大风范,即使是在1997年Apple濒临破产有求于微软的时候)。由于《硅谷海盗》中的Steve Jobs风流倜傥,我开始留心Apple的一些新闻。

后来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apple4.us,看了一些关于Apple以及乔帮主的很有深度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apple4us是我每日必上的网站,再后来我的Google
reader中添加的第一个网站就是它。正是apple4us,这个国内差不多资历最老的果粉网站,让我了解并接受了Apple或者说Steve Jobs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08年第一次看到Steve Jobs在Stanford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的中文版,很是震撼,但当时视野狭窄,理解不够深刻,花前月下,乔帮主引用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箴言也仅止于思想层面的震撼而已,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关于Apple和Steve Jobs的文章看多了,才逐渐明白现实中的Steve Jobs和《硅谷海盗》中所描述的相去甚远:他深谋远虑,绝非意气用事,即使是在年轻气盛的时候(参见Playboy1985年对Steve Jobs的采访);他笃信佛教,奉行鱼素主义,绝不自我放纵;他执着认真,勤奋努力,绝非像电影中描绘的纨绔子弟的形象…… 每次观看《Think Different》,每次重读《Thoughts on Flash》,每次分析Steve Jobs对Andoid平板电脑的批评,无不为帮主的才华所深深折服。

尤其是从去年起喜欢上了Daring Fireball,John Gruber的分析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尽管仔细想来他的分析未必符合Apple或者Jobs的事实,但实在很难找出对Apple和Steve Jobs的很多决定的更好的解释。考虑到乔帮主素有“偷”别人idea的名声(参见《史蒂夫·乔布斯传》摘要首发:与伊夫二重唱),已经很难分辨哪些想法是他自己原创,哪些是和别人一起碰撞的火花,因此与其纠结于Steve Jobs是否原创了某个想法,毋宁把Steve Jobs和他的团队视为一个整体,而Jobs毋庸置疑是这个团队的灵魂。只有强大如斯、睿智如斯、固执如斯、挑剔如斯、努力如斯的人,才能掌控整个团队,激发出所有人的潜力,创造出最伟大的产品

今天上午又仔细看了一遍Jobs在D8(2010年5月份)上的采访,在身体极度虚弱之时反应仍如此迅速,对一些观点的反驳仍如此犀利,脾气仍如此火爆,着实令人叹服。从某些意义上讲,他无愧“硅谷海盗”的称号,他是硅谷的Jack
Sparrow。

2. 佛教徒

年轻时一次印度之行使他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而且信奉的是禅宗。至于他是如何禅修的,我们不得而知。记得1985年花花公子对他的采访中,他描述了在印度的一个遭遇:当地一个非常著名难得一见的大师见到他之后突然大笑,一把拉住他把他拖到山顶上给他剃头(参见:花花公子1985年采访乔布斯:相信电脑可改变世界)。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对于早年Jobs讲的故事,还是应保持警惕),那位大师肯定看出他有佛缘。

Jobs参悟的应该是日本的禅宗,应该不是中国的,因为他一生不肯踏上中国的国土,而日本却去过多次,还在日本机场发生过不愉快而发誓再也不去日本。我至今仍无宗教信仰,对佛教也了解不多,但禅宗的思辨领教过一二,确实能开拓人的思路。

印度有一句老话:'生命中的前30年,你培养了习惯;后30年,习惯培养了你。'”1985年的Jobs如是说。——我后年也即将30,却还没有培养出好的习惯。

我认为禅给Jobs最大的帮助就是个人修为,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改造,不断的探求生命以及事物的本质。李开周(不是李开复的弟弟)在微博中说两年前我修过一段不净观,观想自己慢慢腐烂,从后脑勺烂到小命根儿,全身骨骼根根外露,白森森亮闪闪;也参过话头,咬住“腿疼的这个家伙到底是谁”不放。但效果都很差,因为缺恒心,更缺信心。唯一的收获是,发现打坐(修不净观和参话头都打坐,当然也可以不打坐)确实是最能让人“收放心”的动作。”,个人没研究过,但禅修的意义可见一斑。

其实Jobs最能让我联想起来的一个中国人是曾国藩。个人感觉他们有很多的共性,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能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另外的共同点就是:坚持、努力、有领导魅力、有远见、工于心计、善于玩弄策略(曾的更像权术)、失败过、影响了几代人……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共性就是他们小时候学习都不好:曾是出了名的笨小孩(参见南京师范大学郦波副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的《曾国藩家训》);Jobs也是淘气鬼,直到小学四年级碰到了一位好老师才有所好转(具体故事不甚了解,期待Walter Isaacsson的Steve Jobs传记)。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改变自己是何其困难,尤其是改掉多年的习惯。我崇拜任何能都改变自己的人。何况有些人能都修行一生。

3. 工心计

也许是受水果教一般信徒的影响,我对于那些几近阴谋论的Apple产品策略分析文章非常喜欢。最新的一篇大爱就是John Gruber的Thoughts
and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is Week’s iPhone 4S Event, Written Almost Entirely Before Wednesday’s Sad News, But Which the Time Has Come to Publish Because Life Goes On

纵观关于Jobs生命最后时光的报道(还是期待Walter Isaacsson的Steve Jobs传记),感觉Jobs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牢牢掌控全局:2月份自感来日无多时便安排见诸多好友的最后一面,选择性接见,只有depend
on他的人才见,因为他不想浪费生命最后的时光去做对自己无意义的事情;2011年WWDC发布会前仍然在陪伴家人(参见
Universe
Dented, Grass Underfoot
, 我特地看了WWDC乔帮主的开场白,他的脚上的New Balance确实沾满草迹);重病期间请来保安护卫全家;去世前一天还在家蜷缩在一楼的角落里观看iPhone
4S的发布会,结束后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么像小说?!);葬礼选择在死后的第二天匆匆举行……

一个重病缠身却能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很可能还包括身后好多年)安排的如此井井有条的人,是怎样的人啊?

估计唯一能与其匹敌的就是慈禧太后,死前22小时还毒死了光绪皇帝册立了溥仪。但Jobs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家人和朋友,而慈禧的安排纯粹为了自己,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4. 斯人已逝

我实在北京时间10月6日中午回北京的火车上听说Steve Jobs离世的。其实我个人这次并没有太大震动,不像年初看到他再度休病假的通知,不像看到他参加Obama的晚宴的照片,不像看到他辞去CEO后网上流传的那张瘦骨嶙峋的照片那般。对于一个罹患胰腺癌(方舟子坚称Jobs身患胰腺肿瘤而非胰腺癌,期待他的自传中能给出答案),经历过肝脏移植的人,饱受病魔侵扰7年的人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但他是Steve Jobs,Apple的灵魂。

其实硕士毕业工作3年多以后,作为一个程序员,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对于企业运营、资本运作之类的东西早已不感兴趣,哪些东西跟我实在太远。只有面向消费者推出的产品,才是我有可能买得起,享受的到的——如Apple的iPxd,Google的XXX等。Steve Jobs作为一名企业创始人和管理者,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程序员,能够直接借鉴的技巧实在不明显,但是他的智慧,是留给全世界最有价值的遗产。

无论我明天做什么,Steve Jobs永远值得学习。